6月25日,以“古韵飘香润童心”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。经过两周的精心准备,同学们个个磨刀霍霍,开始闯关游考。
首先进入的是第一关“节日节气最独特”。大家需要清楚关于清明节和24节气的的知识,需要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,比如《清明上河图》、诗句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与传统节日的关联。而一些对于成人也比较含糊的知识盲点,诸如“清明有多少年的历史?”“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什么?”“立夏节的日期每年是固定的吗?”同学们都能轻松作答。
随后是第二关“诗情画意解风情”。这学期要求背诵的古诗20首,大家应该烂熟于心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可以顺利过关。瞧,老师们给每一首诗配上了图画,每小组4人各执一份并不相同的诗题,要求在“图画窗”中找出与诗题相匹配的图画。大家在看到诗题后,必须心诵诗句,脑海浮现意境,才可能找到答案。可见,相比于以往单纯的背诵考试,这一关玩的是“谁最解诗意与风情”。
最让我们开心的是第三关“成语积累显身手”。这一关的任务除了每人必答一类成语之外,就是合作通关了。其中“图猜成语”让伙伴们齐心协力,互相开启成语之门,任何一个人的成语储备都可能在这一关为小组争得好成绩。而“表演猜成语”讲究的是表演者的综合素养与4人小组的合作精神。有人演“金鸡独立”,有人演“捧腹大笑”,引得教室里笑声阵阵,快乐洋溢。这一关,不仅要求表演者理解词意,动作表演还得到位。而猜的同学就需要从大量积累的成语中快速搜索出对应的成语。
游考结束后,大家纷纷向老师们分享了他们收获的快乐与经验。有的组在考前就做了明确的分工,演绎能力好的同学负责表演,成语积累多的同学负责猜,各尽其能,获得了高分;而有的组成员不愿服从组长的分配,成语积累少的同学不肯表演,反而让成语积累多的同学去表演,难怪现场猜不出,导致没有通关。这样的教训让二年级的我们就开始明白,这是一个需要合作的年代,单打独斗很容易失败。而“古韵飘香润童心”润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芳香,润的更是这份心灵的成长。
评论